
黃庭堅草書《廉頗藺相如傳》局部。(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提供)
蘇軾門下有四人——黃庭堅、秦觀、晁補之、張耒,個個名滿天下,合稱“蘇門四學士”。其中,黃庭堅還和老師蘇軾在書法上同列“宋四家”,名聲更盛。他其實只比蘇軾小8歲,二人亦師亦友,后人尊為“蘇黃”。
說到黃庭堅,都知他“詩書雙絕”。他詩風奇崛瘦硬,力擯輕俗之習,開一代風氣——開創了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“江西詩派”。蘇軾還未與黃庭堅相識時,就被其詩文驚到了。有一次,北宋文學家、詞人孫覺請蘇軾為黃庭堅揚名,蘇軾大笑:“此人如精金美玉,不去接近別人,別人也會主動接近他,逃名而不可得,何須揚名?”
在文藝上,黃庭堅屬于早慧型,7歲時就寫出了傳唱至今的《牧童詩》:“騎牛遠遠過前村,吹笛風斜隔壟聞。多少長安名利客,機關用盡不如君。”8歲時寫出《送人赴舉》:“青衫烏帽蘆花鞭,送君歸去明主前。若問舊時黃庭堅,謫在人間今八年。”小小年紀,氣象如此宏大。所以《宋史·文苑傳》里談到黃庭堅的學問文章,用了4個字:天成性得。
宋英宗治平四年(1067年),23歲的黃庭堅考中進士,踏上仕途。初任汝州葉縣縣尉,后任國子監教授、太和縣知縣。神宗駕崩、哲宗即位后,他被召入京,授校書郎兼任《神宗實錄》檢討官,負責編修神宗朝史料。《神宗實錄》修成后,被擢為起居舍人,記錄皇帝的日常生活與言行舉止。
黃庭堅拜師蘇門,與蘇軾同屬舊黨,在新黨重新掌權后被清算。新黨們認為,《神宗實錄》多有誣陷不實之詞,如“用鐵龍爪治河,有同兒戲”。于是盤問黃庭堅,黃庭堅斬釘截鐵地答道:“我當時在北都做官,曾親眼看到這件事,確實如同兒戲。”執拗如此,最終肯定是被處置了,被貶為涪州別駕、黔州安置,后又移至戎州。
此后,黃庭堅的仕途起起落落,在徽宗時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:撤銷一切職務,流放宜州(今廣西宜山縣)。崇寧四年(1105年),他在宜州病逝,享年61歲。陸游的《老學庵筆記》記載了黃庭堅去世時的情狀:當時,黃庭堅“居一城樓上,亦極湫隘”,住宿條件很差,又是南方九月天,非常悶熱。這天忽然下了雨,涼快了些,他喝了點酒,坐在胡床上,把腳伸出欄桿。朋友范廖來訪,他對范廖說,“吾平生無此快也!”不久之后就去世了。
黃庭堅與老師蘇軾一樣,雖然仕途多波折起伏,但在貶謫的歷程中生命得到升華,內心無拘無束,書法亦豪邁灑脫。追溯起來,他的書法,初以宋代周越為師,后受到顏真卿、懷素、楊凝式等人影響,又受到焦山《瘞鶴銘》書體的啟發,行書、草書皆擅長,且形成自己的風格,算是“宋四家”中草書成就最高者。
現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草書長卷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是他的代表作。這卷1170字的狂草長卷,高33.7厘米,長達18.4米,氣勢連貫,筆筆精致,是理性與感性的合一。遠看這幅作品,不那么像草書——行筆速度比一般狂草慢得多,有點像打太極。但是,細看每一個字,字形險峻,格外獨特。

黃庭堅行書《松風閣詩》局部。
黃庭堅的行書,《松風閣詩帖》是為代表。此書寫于宋徽宗崇寧元年(1102年),是一幅大字長卷作品,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。這年九月,黃庭堅與朋友一起游鄂城(今湖北鄂州)的樊山,山上新建了一座樓閣,黃庭堅為它命名“松風閣”,并寫下長詩《松風閣詩》。詩句畫面感很強,其中還談到自己與好友雨夜同宿僧寺,感傷蘇軾已逝、張耒未歸,又借釣臺、怡亭之典,抒發松風帶來的清涼與哲思,寄寓對生命價值與永恒的思考。
書寫《松風閣詩》時,黃庭堅用的是行書大字,有“長槍大戟”之感,辨識度極高,中宮收緊,四邊開張,長筆畫如劍刃舒展,短筆畫似磐石凝力,欹(音同七)側中見平衡,點畫之間充盈著一種浩然之氣。
除了書法獨特,《松風閣詩》這幅作品的紙張也暗藏著“秘密”。若在這卷紙的背面打上燈光,透過紙可清晰地看出它是“砑花紙”。砑花紙是中國人的一項發明,利用雕版在紙上軋出凹凸紋飾,圖案若隱若現,靈動典雅,紙張本身就是一件具有美感的工藝品。想來,黃庭堅當時在這樣的紙上作書,必然得心應手,也因此成就了這篇書法史上的行書名作。
黃庭堅能創造出這樣別具一格的書法,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一次“書法悟道”。悟道之前,他用筆與筆力往往不到位。有一次,他看船工劃槳,看著看著入了神,仔細琢磨船工蕩槳“入水—水中行—出水”的過程,頓時感悟到蕩槳動作與書法用筆之間是相通的。此后,他的筆法開始注重“逆入”“波曲行進”“空中續接筆勢”等核心動作。于是行書與草書,用筆均沉著痛快,煥然一新。
這種“自成一格”的書法,對后世影響深遠。明代沈周、文徵明等文人畫家推崇其筆意,從中汲取結字與章法靈感;清代書家如八大山人、石濤,從其書中吸取奇崛之氣,強化個性表達。黃庭堅師從蘇軾,卻能獨辟蹊徑,并與老師齊名,相當不易。說到底,還是他自己本就有強烈的自立意識,有詩句為證:“隨人作計終后人,自成一家始逼真。”(作者單位:北京大學書法教育與研究中心)
責任編輯:蔡曉慧聲明:版權作品,未經《環球人物》書面授權,嚴禁轉載,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我要糾錯